全品類食材一站式配送服務商
打造中國安全食品供應鏈知名品牌
全國服
務熱線
400-030-0090
兩會已經結束,回顧一下兩會都有哪些關于農業的建議提案!
發布日期:2022-03-18
人大代表王填:
擴大農產品免稅范圍
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步步高集團董事長王填帶著九件建議赴京,就實現共同富裕、促進民生改善、推動行業變革等熱點問題,提出建議。
在《關于進一步放寬對從事農產品批發零售納稅人銷售的部分產品免征增值稅范圍的建議》中,王填表示,鮮活水產品及水果已經成為家庭日常需求,但目前其仍然是作為初級農產品需要征收9%的增值稅,而且鮮活水產品及水果損耗相對較大,對保鮮倉庫和保鮮全程運輸的投入要求較這使得這類產品往往價格較高。
因此他建議,擴大農產品的免稅范圍,將免稅農產品擴大到家庭每日所必需的鮮活水產品和水果,既為廣大農民增收,也降低該類農產品流通企業的稅負。
(素材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人大代表楊寶玲:
組織應季生鮮農產品直銷進社區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東麗區華明街胡張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黨支部書記楊寶玲表示,天津積極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出臺政策支持應季生鮮農產品銷售。
楊寶玲介紹,如今,應季水果蔬菜多數依托商超、菜市場、電商等平臺進行銷售。在蔬菜水果大量集中上市時,因運輸、保鮮問題,銷售速度跟不上,難以及時地送到城鎮居民的飯桌上。楊寶玲調研發現,造成農民增產不增收窘境原因,一方面因為標準化菜市場和商業超市雖然確實改善了經營環境、保障了食品安全,但其中多數沒有設置專門的臨時攤位,長租模式與應季生鮮農產品的短期銷售需求不相吻合;另一方面,電商較高的準入門檻讓普通果農望而卻步。
楊寶玲建議,農產品銷售宜疏不宜堵,應建立類似農村的“趕大集”模式,在社區堅持“限時、限季、限地”原則,組織農戶直接銷售新鮮應季蔬菜水果,既能直接增加農戶收入,也能讓市民不出小區就能買到新鮮、低價的水果蔬菜。同時,出臺有關政策補貼細則,鼓勵有條件的商超、電商等銷售平臺開辟綠色通道,從田間地頭農民手里直接進貨,積極開展部分應季蔬菜水果平價銷售。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在深入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中,千方百計把新鮮安全的蔬菜水果快速銷售到百姓家中。
(素材來源:東方財富網)
人大代表魏后凱:
建議設立東西部間生鮮農產品直達快速通道
2022年全國兩會小組討論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建議,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推進西部偏遠地區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東西部間生鮮農產品直達快速通道,適當加大中央財政資金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力度。
魏后凱認為,一是加大政府統籌和投入,優化基礎設施和發展環境。他建議國家設立專項資金對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落后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進行重點扶持,指導地方政府制定針對性發展規劃,加快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農村地區的5G及千兆互聯網的建設;推動地區水利、公路、電力等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轉型;改善營商環境,完善數字鄉村治理體系,出臺產業和數字人才的培養舉措,為智慧農業和智能供應鏈等產業層面的發展打好數字化基礎設施。
二是發揮企業創新引領作用,鼓勵加強偏遠地區投資。通過財政補貼、稅收、人才等政策,引導和鼓勵大型企業和社會資本加大西部偏遠地區供應鏈基礎設施,如產地倉、冷鏈及大型智能供應鏈中心等的投資。鼓勵具備數字技術能力和實體運營經驗的新型實體企業推動基礎設施下沉,應用其產業數字化和基礎設施建設能力,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溯源等技術,提升農業生產和流通環節的數字化程度,提高農業供應鏈效率,助力農業數字化升級,帶動偏遠地區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在此基礎上,樹立并表彰一批標桿企業,充分發揮新型實體企業創新引領作用和增長效能。
三是培育當地數字化龍頭企業,形成良好生態。針對中小農戶小而散、標準化較差的現狀,以縣域或農產品產業帶為基礎,通過政策和市場手段,積極培育發展當地有潛力的龍頭企業,參與當地農業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并對接全國性的平臺和企業,共同建設符合當地特色和資源稟賦的數字基礎設施,成為中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樞紐。推動共建共享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和數據平臺,加強數據資源的互通共享,構建大平臺大企業-地方龍頭企業-農戶的現代化、數字化農業供應鏈,推動偏遠地區經濟發展,助力共同富裕。
四是建立東西部間生鮮農產品直達快速通道。針對西部偏遠地區特色生鮮農產品豐富,但市場主要在東中部大中城市的特點,充分利用數字基礎設施和生鮮產業鏈的數字化,建立生鮮農產品從產地直達消費市場的快速通道,提高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效率,減少在流通環節的不必要浪費,讓農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支持西部偏遠地區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加強生鮮農產品產地與消費市場的對接,如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農消對接等,實現按需種植、按需配送,減少盲目生產帶來的浪費。
(素材來源:中國經營報)
人大代表徐忠富:
加強監督管理 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為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食物消費需求,全國政協委員徐忠富提出了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提案,建議如下:
一是嚴格農藥獸藥生產經營管理。嚴把審批關口,加大農藥獸藥質量監測力度,嚴查隱性添加禁用成分或其他成分。及時更新禁限用藥物清單,加強限用農藥監管,實行定點經營、實名購買、購銷臺賬、溯源管理,防止非法流入養殖、屠宰環節。禁止制售假劣農藥、獸藥行為,依法取締造假窩點、地下黑工廠。開展網絡清理行動,對涉農藥獸藥違法違規網站進行清查,有力打擊網上違法銷售行為。
二是提升科學種植養殖水平。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做到“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調優種養區域布局,指導農戶采用綠色技術,養成科學規范的種養習慣。強化畜禽、水產品綠色養殖,督促養殖者改善養殖條件,實施標準化改造,推動牛羊禽定點屠宰。
三是加大農產品監測力度。加大日常巡查力度,開展“瘦肉精”“藥殘”等有害物質定性檢測,及時發現問題。充分利用日常檢查、風險監測、監督抽查等定量監測手段,提高抽檢比例,擴大檢測參數,精準鎖定農產品質量問題。強化“檢打聯動”“行刑銜接”,依法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嚴厲懲治食品安全犯罪。
四是改進監管方式方法。用信息化手段實現買藥用藥、采收監測等信息自動采集、自動上傳。深入開展電子信息化追溯,與試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相結合,實現農產品賦碼、附證上市,確保農產品全程行跡可查可溯。推進農安信用管理,加快基礎信息歸集共享,完善信用檔案,把監督檢查等信息納入信用評價,倒逼生產經營者履行職責、守法經營。
五是完善協調聯動機制。統籌協調、研究解決農獸藥殘留治理中的重大問題,并納入相關考核。農業農村部門要推進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和追溯制度,市場監管部門要落實食用農產品進貨、入市查驗制度。建立產地、市場不合格產品信息雙向通報機制,共同核查處置。完善犯罪案件移送機制,推動地區間、部門間食品安全案件聯動查辦。
(素材來源:中國經營報)
人大代表蔣小松:
科學規范功能性農產品產業發展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院長蔣小松建議,要科學規范功能性農產品產業發展,主要在制定分類名稱,鼓勵工業化研發,成立專門機構并制定行業規范,規范宣傳等。
蔣小松建議,一是科學統一制定不同的功能性農產品的分類名稱,如保健農產品、可生食農產品、飲料型農產品等,并在相關政府文件中準確表述,市場上的功能性農產品要明確標識其分類名稱,避免誤導農民和消費者。
二是鼓勵功能性保健農產品工業化研發。對于具備確定性保健功能、已知有效成分的農產品,應鼓勵應加大特定有效成分萃取技術研發力度,生產便捷化的工業化產品;對于具備確定性保健功能、未知有效成分的,應弄清有效成分,系統研究。
三是成立專門機構并制定功能性保健農產品行業規范。成立功能性保健農產品專門管理機構,對凡是號稱具備特定保健功能的農產品,需第三方機構測試、分析和檢驗,并經該專門管理機構許可后方可進入市場。制定行業規范,鼓勵通過新技術、新方法實現作物和畜禽生長過程中自然合成具備保健功能的有效成分的生產行為,嚴厲打擊將已知保健功能的有效成分、且已實現人工萃取(或提煉、或合成)和生產的化學元素(物質)添加到土壤、飼料中生產初級農產品的欺騙消費者行為。
四是規范社會宣傳。政府部門、領導干部、科技人員在向社會宣傳功能性農產品時,不得把正在研究中的尚無確切科學結論的農產品“保健功能”向社會發布,更不得為未經科學驗證的“功能性保健農產品”的生產企業站臺。
(素材來源:新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