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類食材一站式配送服務商
打造中國安全食品供應鏈知名品牌
全國服
務熱線
400-030-0090
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離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增長極還有多遠?
發布日期:2023-12-22
近日,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指出,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踐行大食物觀,把農業建成大產業。
把農業建設成為大產業,要發展農業全產業鏈。我國正從全局的高度發展農業全產業鏈,使之成為新增長極。
根據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劉長全的介紹,農業全產業鏈就是圍繞區域農業主導產業,將農業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服務等各環節、各主體鏈接成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
農業產業鏈研究起初多關注生產環節,內容多在農業生產和技術研發,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變化,農業產業鏈朝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方向發展,通過鏈條的完善實現專業化和規模化。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發展鄉村產業是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民就業增收、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而農村全產業鏈正是鄉村產業發展的“升級版”,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農業產業鏈增值收益和就業崗位盡量留給農民。
通過全產業鏈,農民的收入不局限于狹窄的種養領域和單項生產環節,而是向寬廣的一二三產業領域和全產業鏈持續拓展增收,農民的身份也從原料供應者向土地流轉者、分紅者、雇員等多重身份拓展。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測算,農業全產業鏈條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其他農民一般高30%以上。
翻看世界農業產業化發展,我們會發現這樣的一個基本共同路徑:小農模式-工業化農業(農藥、化肥、農機讓農業生產工業化)-農業加工及服務業產業化-農業全產業鏈。我國農業已經從建國初期的小農模式、發展到農業的工業化,再到農業加工及服務業工業化,甚至是農業產業智能化方向邁進,加上政策的導向與支持,如今正是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走向全面探索的時期。
結合我國現在所處的農業發展階段,農業全產業鏈不僅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然方向,也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城,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農業農村部關于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2021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里面提到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縣域布局,發展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為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提升全產業鏈標準化水平,今年11月底,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首批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名單。按照《鄉村振興標準化行動方案》有關部署,農業農村部將在“十四五”期間,深入實施農業高質量發展標準化示范項目,創建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300個。
當前,我國處在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的起步期,地域和產業發展仍不均衡,除部分農產品或細分領域發展比較成熟外,大部分單品和細分領域發展不夠成熟,但隨著農業市場化體系及成熟度的不斷提升,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已演變為不同區域間的農業全產業鏈競爭,可以是一域一鏈,也可以是一園一鏈、一企一鏈,但都針對全鏈條和全面價值。
有專家表示,要從全局的高度認識和發展農業全產業鏈,不斷擴大覆蓋、延伸領域、提升檔次,使之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增長極。
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就是緊緊抓住“糧頭食尾、農頭工尾”,以分工協作為前提、以規模經營為依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以及育種公司、農資供應、科研團隊、技術培訓、生產服務和貸款擔保等主體一體化打造,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此為載體延伸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等增值增效鏈條,實現循環增值、梯次增值、全鏈增值。
在農業全產業鏈建設過程中,行業龍頭企業具有促進主體聯合、要素聚合的作用。在廣東,省級龍頭企業康來福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匹配生產端和銷售端的供求信息,以農產品直采直配的方式實現產銷對接,降低農產品損耗,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帶動基地農戶生產增收,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目前,廣東省認定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183家,上市融資涉農企業超100家,培育有農民合作社5.05萬家、家庭農場15.9萬家。全省形成了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小農戶參與的產業主體“雁陣”模式,打造出了一批行業領先、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強龍”。
如今各地農業全產業鏈的建設進程正如火如荼,全國已經形成了34個產值超100億元的農業特色產業集群,催生了7000多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保駕護航。
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到2025年,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更加健全,農業全產業鏈價值占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實現較大幅度提高。距離農業全產業鏈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增長極,究竟需要多久?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往期內容:
3、食材配送公司如何保持穩定供應,避免食堂出現“斷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