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類食材一站式配送服務商
打造中國安全食品供應鏈知名品牌
全國服
務熱線
400-030-0090
現在的菜市場,已經不僅僅是菜市場
發布日期:2021-05-12
4月1日,在商務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緊緊圍繞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打造一刻鐘的便民生活服務圈,推動便民服務設施進社區,新建改造一批便利店、菜市場、早餐店、維修點等便民商業設施,讓城市生活更有溫度。
其實在此之前,各省份已經陸陸續續開始了菜市場升級改造的計劃,在升級改造的浪潮當中,菜市場的衛生、布局和配套設施等方面得到完善,一些新的菜市場也浮出市面。
01 菜市場已經不僅僅是菜市場
去年9月完成升級改造的包頭市錦林農貿市場已經更名為“望隆購物廣場步行街”。
“現在好了,地方大,一點兒不擠,環境又好又干凈,而且還可以像以前一樣可以在跟老板討價還價的過程中增進情誼!”來這里購物的居民紛紛贊嘆。
錦林農貿市場創建于2004年,經歷了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市場的整體規劃、消防衛生、功能管理等方面已經無法滿足周邊居民的需求。經過了兩個多月的施工改造,錦林農貿市場實現了“大變樣”。·
經過科學規劃,目前的錦林農貿市場分為交易大廳和步行街兩大部分,同時在市場北門外設置近100個機動車位。交易大廳以超市化標準進行區域規劃管理,額外設置支持特殊群體和困難家庭創業的公益攤位,相比起改造前,交易大廳內部新增了近40%的攤位。市場還對硬件設施進行了提檔升級,內部鋪設防滑地磚,安裝采暖、中央空調和煙感器、噴淋等防火設備。步行街設置的90多個底店,可以經營布藝、熟食、日化、蛋糕等產品,居民買菜之余可以逛街休閑,市場功能格局劃分明晰,整潔衛生。
02 通過技術改造,農貿市場升級為“智慧菜場”
浙江省在今年已經開始了第二批農貿市場的“五化”改造工作,天雷巷農貿市場作為其中的標桿,也在今年3月完成改造。
改造后的市場內部業態布局分明,不同區域采用不同色調,如蔬菜區采用綠色色調,水產區采用藍色色調等等;每戶攤位前安裝了商戶信息顯示屏和智慧收銀設備,居民購買食材后,可以通過小票上的溯源二維碼,了解菜品來源信息和檢測結果等信息。
除了商戶信息顯示屏,天雷巷農貿市場還配備了大數據智慧顯示屏和智能查詢終端,智慧顯示屏向消費者展示市場當天的交易量、人流統計、食品檢測數據等數據,智能查詢終端能直接查詢樓層導圖、業態分布、市場介紹等信息。
農貿市場為提升顧客體驗,還配備了母嬰室、休息區、志愿者服務點、科普區和食品安全檢測室等,為顧客提供物品寄存、共享充電寶、公平秤等服務。
為了保持市場的清潔衛生,天雷農貿市場引入“易腐垃圾生物全降解處理設備”,高效環保處理生菜爛葉、果蔬邊角料等有機廢棄物。
經過這次改造,天雷巷農貿市場利用數字技術實現信息采集、信息公示、食品安全及交易追溯、數據管理等功能,讓農貿市場實現信息透明化,數字化管理。
03 銷售不再局限于線下人流,菜市場提供私人定制服務
上海徐匯區康五菜市場是上海首批試點的數字化菜市場之一,它的位置并不明顯,一般只有當地居民會來這光顧。
經歷升級后,附近人群可以通過在京東APP搜索“集睿康五”,就能點擊進入康五菜市場的線上平臺,看到統一的菜價,點擊購買菜市場的產品。菜市場的分揀員會到各商販拿菜、稱重、打包,然后由順豐、閃送等同城配送員送貨上門。
數字化升級后的康五菜市場沒有被地理位置局限銷售業績,受惠于京東平臺的流量,菜市場的商販們能從線上獲取訂單。據康五菜市場的管理方透露,每天康五菜市場的線上訂單有二三十單,希望日后隨著知曉度提升和服務優化,能收獲到更多的訂單。
康五菜市場的商戶們能通過京東集市聯系統,導出當天的銷售額,了解當天營業狀況,統一管理菜市場內的庫存,京東并不向他們額外收取服務費,平臺利潤來自于售價和商戶后臺上報售價之間的差額。
就這樣,康五菜市場成為了生鮮電商主體,向外供應生鮮產品。
為了避免菜市場被數字化“掏空人氣”,采用線上優惠券只能在線下使用的設計,為菜市場保持并引入人流,幫助菜市場維持“活力”。
與其他一般的菜市場不同,“車客家園數字化菜市場”馬連洼店直接采用產地直供的模式。
馬連洼店位于北京海淀區,采用供貨廠商直接入駐的方式,讓客戶享受到產地直供的價格,同時它還和周邊小店聯合,讓消費者可以在線上下單后直接在最近的社區小店取貨。另外,馬連洼店還能提供私人定制服務:用戶直接在小程序下單,廠家可以匯總訂單進行生產,直接送達用戶,以鮮奶為例,實現在12小時內完成出廠到送達用戶的全流程。
04 農貿市場體現文化氛圍和地域特色,改造后的菜市場成為了網紅打卡點
去年10月底,商務部下屬的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在浙江杭州舉辦了關于《農貿市場管理技術規范》相關國家標準的研討會。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馬增俊在接受采訪期間提到:“我們一般認為,農貿市場是進行生鮮農副產品交易的地方,但其實這忽略了農貿市場所能體現的文化氛圍和地域特色。”
武漢的沙湖邊市集和鄧甲生鮮市場的改造,既融入了當地文化元素,又增加了與年輕人的情感聯結,成功吸引年輕人前來“打卡”,享受生活的煙火氣。
沙湖邊市集前身為宏祥路生鮮市場,其在2020年經過大半年的改造,功能由“買菜”擴展到餐飲、休閑、教育和社區服務等,形成多功能復合業態。
市集里的墻磚和地面進行重新鋪設,環境顯得干凈明亮,如同其他數字化菜市場,沙湖邊市集也設置了智慧菜場大屏和先進收銀設備,消費者可以通過大屏實時看到市場各類菜價和銷售量。
整個市集分為上下兩層,一樓主要售賣生鮮果蔬及凍品肉類,二樓開設咖啡店、直播間,還能看到磁帶、縫紉機、手搖電話等復古老物件;外圍區域是各種小吃店:生鮮、熱干面、重油燒梅、豆皮、鴨血粉絲等等,時不時看到年輕人邊吃邊逛,打卡合影。
與沙湖邊市集相比,鄧甲生鮮市場則體現更多地域特色,徽式建筑的元素遍布各處,壁畫、白磚、黑瓦透露出徽州市集氣息,市場內部海鮮水產區安裝了新風系統,在這邊走逛聞不到魚腥異味。
鄧甲生鮮市場也設置直播間,偶爾會有一些抖音主播前來直播帶貨,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05 結語
去年開始,因為互聯網巨頭進入菜市場,眾人紛紛擔憂菜市場會被互聯網巨頭壟斷,農民商販們失去了賴以為生的經營。如今菜市場們進行衛生清潔和配套設施的改造升級之外,也對自己進行重新定位和塑造,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買菜”和“賣菜”。
今后的菜市場會發展成什么樣子?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答案。
備注: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