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類食材一站式配送服務商
打造中國安全食品供應鏈知名品牌
全國服
務熱線
400-030-0090
中國教育報:加強學生營養干預勢在必行
發布日期:2020-08-10
合理營養是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
中小學生時期的營養不僅影響他們當前的身體素質和智力發育,而且關系到成年后的勞動力水平,進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長遠影響。在亞洲和非洲,營養不良帶來的經濟損失占到了國民生產總值(GDP)的11%。而改善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促進社會公平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于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推動學生營養立法使學生營養干預有法可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生的生長發育水平不斷提高,營養與健康狀況逐步改善。但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方式和膳食結構變化,我國中小學生營養健康面臨三重挑戰:營養不足和超重肥胖并存、微量營養素缺乏日益增加。截至2017年,我國超重兒童人數已達2710萬、肥胖兒童達到2140萬,呈現城市高位運行、農村迅速趕上的態勢。
肥胖本身是一種疾病,更是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提出,到2030年學生肥胖率上升趨勢得到有效控制,迫切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同時,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中小學生的營養不足、貧血、微量營養素缺乏等現象普遍高于東部或發達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流動兒童的營養狀況也不容樂觀,亟須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我國歷來堅持“兒童優先”原則,先后發布了三期“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并頒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強調加強中小學生營養改善。但由于這些都只是“國家政策”或部委規章,缺乏法律依據和保障,受人為因素干擾較多,使得政策的持久性難以保障。如上世紀90年代實施的“大豆行動計劃”,就因為受各種因素干擾而夭折,既降低了學生營養改善工作效率,也造成了國家資源的浪費。為此,筆者建議及時推動學生營養立法,明確政府不同部門的職責,以及政府、學校、家長、社會的責權利,保障資金和人力投入,為進一步推進我國中小學生的營養改善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完善學生餐組織管理落實《學生餐營養指南》
我國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1.5億人,學校供餐的營養和安全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
當前,部分貧困農村學生享受“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膳食營養補助(800元/年/人);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生有國家提供的生活費補助,小學每年每人1000元、初中每年每人1250元,多數學校將這兩類補助用于學校供餐,同時還有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等學生營養改善項目。這些項目由不同部委牽頭組織管理,而城市地區中小學生的學生餐則通常由各地自行管理。
經過幾年的運行后我們發現,這種做法容易出現管理真空,不利于統籌安排有限的國家資金,建議由國家衛健委、教育部、食藥監等部門牽頭成立“學生餐管理中心”等常設機構,統籌規劃、科學指導各項學校供餐及學生營養改善項目。
2017年,由原衛計委發布的《學生餐營養指南》明確了學校供餐的營養供給和食物種類。但各地市在執行中尺度不一,多數新鮮蔬菜、水果、奶制品等供應不足,糧谷類、禽畜肉或油鹽供應偏多。長此以往,或將增加兒童青少年成年后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近年來,美國為中小學生提供了國家學校午餐計劃、學校早餐計劃、學生飲用奶計劃和課后班計劃等。這些計劃均由美國農業部下設的食物與營養中心(Food and Nutrition Service,FNS)通過網絡平臺提供組織實施、膳食指導、營養宣傳等進行服務和管理,并定期發布監測評估報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鞏固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成果
2011年底啟動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至2019年底,
2011年底啟動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至2019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膳食補助資金1472億元,惠及29個省份1647個縣的3700多萬中小學生,約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1/4。全國連片貧困地區727個縣的2130萬學生在“脫貧攻堅戰”中受益于這項計劃。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開展的監測評估顯示,經過幾年的持續開展,貧困農村學生平均身高和體重逐步增加,貧血率緩慢降低。然而,由于物價上漲等原因,各地還存在“營養餐不營養”等問題。
之所以出現此類現象,在于各地經濟水平和消費水平不同導致,建議應根據不同的經濟水平設定合理餐費標準,逐步完善國家與地方、家庭與社會共同承擔學校供餐相關費用的機制,形成4+X費用分攤機制,即政府提供4元的營養膳食補助,家長出X元,達到供餐營養均衡、促進健康成長的目的。而在實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地區,教育、衛生、農業等多部門要密切配合,促進學校供餐需求與當地農村產業發展精準對接,同時調整當地的食物供應結構,保證學生魚禽肉蛋奶和新鮮蔬菜供應,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脫貧。
加強營養健康教育
教育部雖然對中小學健康教育的課程設置和課時有明確要求,但由于師資和能力不足等原因,不少學校的健康教育課形同虛設。特別是貧困農村地區,因為缺乏專職教師和教材,這個問題更加突出。2015年,國家啟動的注冊營養師工作,目前通過注冊的僅5000余人,難以滿足全社會對營養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必須加快推動全社會開展營養健康宣傳教育的步伐,落實“健康中國行動”中“健康知識普及行動”等各項行動:
一是要完善營養健康教育核心信息,開發適合不同人群的營養健康教材,避免錯誤信息的誤導;
二是培養各級各類學校營養健康教育師資,保證營養健康在健康教育課中占有課時;
三是大力開展“食育”等健康教育,并將其融入相關課程。
*文章轉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