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類食材一站式配送服務商
打造中國安全食品供應鏈知名品牌
全國服
務熱線
400-030-0090
元宵 | 燈火闌珊,喜度元宵
發布日期:2021-02-26
元宵節
正月即元月,古人說法里“夜”即“宵”。正月十五作為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被稱為“元宵節”。追溯元宵節的歷史,它起源于祈福古俗,興盛于宗教的發展和統治階級的推廣,最終形成元宵節的一系列風俗文化。
節日起源
元宵節一開始不叫元宵節,而是稱為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民間通常會開燈祈福點燈盞,正月十四夜為“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進行祭神活動。
十五燃燈
時光流轉到東漢年間,佛教文化的傳入推動正月十五賞燈的習俗形成。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他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便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士族庶民都掛燈。自此之后,正月十五賞燈由宮廷到民間,中原到大陸逐漸擴展開來。
名稱演變
隋唐期間,正月十五的稱呼豐富起來。隋朝以后,正月十五被稱為元夕或元夜。伴隨著道教的發展,正月十五在唐初又被稱為上元,到唐朝末期,元宵節才開始作為正月十五的稱呼,被偶爾提起。
唐朝人在元宵節會制造食品面蠶以供祭祀,面蠶形狀“兩頭纖纖探官繭,半白半黑鶴氅緣”,這正是后期餃子、扁食的雛形。這時正月十五張燈已是法定之事,仕官百姓“燃燈供佛”,佛家燈火遍布民間。
全民狂歡
元宵節節期逐漸延長。
宋代時期,元宵節的意義進一步延伸,成為了全民狂歡的節日。燈會持續整整五天,自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八。這期間大家通宵達旦,男男女女出游街巷,官員派發利是,君臣同賞元宵。民間開始流行一種新奇食品,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果仁等為餡,糯米粉包成圓形,可湯煮,可油炸,可蒸食,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稱之為“元寶”。
在明朝,元宵可謂是中國史上最長燈節,節期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升平。
清朝時期
清朝時期,元宵節只有三天,宮廷也不再辦燈會,不過民間的燈會依舊壯觀,燈火璀璨。元宵的制作也日漸精致,康熙年間,御膳房特制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
時至今日,元宵節走燈會,賞花燈,吃元宵的習俗一直保留。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游走在花燈之中,輕咬軟糯甜香的元宵,聽著旁人的歡聲笑語,你可以感受到中華歷史沉淀,感受到祖國強大,安享安全感滿滿的太平盛世。
今天,你賞花燈,吃元宵了嗎?